2022年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計畫緣起
迄今已辦理第十屆的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為臺灣兩年一度與國內外博物館社群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盛會,活動以專題演講、座談與徵稿,就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議題進行學術論文發表與討論,每屆吸引近數百位的參與者進行學術研討與交流,為臺灣最具指標性的博物館學術研討會。
本會加入第九、十屆博物館雙年會籌辦,曾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等館所共同合辦此盛會,擴大博物館雙年會的效益。第十屆以「公共博物館學: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其實踐」為題,同樣邀請國內外博物館與相關領域學者與會,並同時進行國內外徵稿,活動已完成舉辦,大會共徵得口頭發表論文摘要110篇(中文投稿102篇,英文投稿8篇)。海報發表摘要投稿12篇,112年將所發表之論文,彙集成冊出版,延續豐沛的成果並促進博物館學術交流。
二、計畫成果
本次論壇倡議以「公共博物館學」的視野,反思前述博物館當前的角色與課題,徵求各方參與深化議題、開拓對話。做為社會文化機構之博物館的登場,原本就伴隨著公共性的思維,博物館的發展,圍繞著其公共性角色與方法之辯論與實踐是重要軸線之一。「公共博物館學」的企圖心在於更積極突破既定的博物館學框架,更貼近博物館面對的真實世界與社會課題,尋求更多跨域、跨學科的對話。承前述博物館論述與社會情境的現況,議題聚焦在博物館之「公共性」(Publicness)、「新性」(Newness)與「方法論」(Methodology)三者如何整合、如何想像與實踐的考察與反思。
出版本次論壇論文集之目的,續以公共博物館學視野的「公共性」,延伸聚焦博物館做為公共場域的意義與可能性。公共性,不是單一而自明的,而是複數的。博物館一方面應關照不同社會、社區/社群之文化觀,體悟多樣的公共性之存在,一方面應著重關係人或差異社群的參與、以及不斷地對話與體會的過程,以理解公共性的目的與其途徑;「新性」,指的是博物館為回應新課題,突破傳統與現況、開展創造性思維,例如,仍然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跨域對話、博物館資源與行動者的重新定義與整合,開放、參與及協作的策略思考,以及各種新媒體新科技帶來的衝擊等;「方法論」,在這裡指的是為了體現公共性與新性的具體行動之思辨。嶄新的嘗試固然受到鼓勵,然而有關博物館核心方法新價值的體認與應用,特別值得重視。幾個國際組織近年致力重新定義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學習的當代性,以豐富博物館專業意涵、以博物館獨特的運作系統與魅力,讓博物館與時俱進。